-
-
了解更多詳細,請致電
020-85508168
30
2015-10
建設行業工程造價的完美組合:大數據+BIM
大數據概念已經被無數的人說了又說,重復了又重復。大量、高速、多樣、價值,耳熟能詳。馬云甚至說:未來最大的能源是數據。然而,如果大數據沒有被落到實處,沒有真正在建設領域中使用到,那還真的只是個擺設!
大數據是成本管控的福星,但在國內卻還不太成熟!
以往,工程造價工作多是借助書籍資料、政府發布的造價信息或者網上查找為數不多的數據。如今面對大數據的沖擊,傳統將被打破,這意味著什么?同樣的工程,同樣的材料,在大數據服務的支撐下,企業或者從業者更有主動權地把控成本以及數據資料的管理。很多事美就美在剛剛好,大數據就是這樣,把成本控制的剛剛好!
早在2013年,建設行業就提出大數據戰略。然而,如今已過去兩年,真正使用大數據到工程造價的企業和從業者少之又少。筆者認為原因有三,一是企業和從業者想要打破以往的造價規律比較難,這和國人的行為習慣有關:一切和從前不一樣的做法都屬于麻煩;二是雖然大數據被吹捧的很好用,但是大部分企業第一時間都處于觀望狀態,躍躍欲試,都希望看到大數據帶來的成果效應再下手;三是國內的大數據服務并不成熟,鮮少(并不是沒有)有機構或者平臺提供大數據服務。
BIM技術從西方席卷而來,在國內有反響難落地!
大數據之前,BIM技術就已經出現在企業和從業者的視線。自2006年奧運館項目嘗試使用BIM開始,BIM才被國內建設行業重視。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引爆了工程建設行業的信息化熱潮。
在工程建設中,一方面,企業和從業者使用BIM即可預測實施階段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出臺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在項目的不同階段,協調項目參與方的對接工作,使各自的工作一目了然。這種可視化、協調性、優化性的高度目前只有BIM技術演繹到完美。
在工程造價中,很多時候因為造價人對數據的局限性而使工程項目得不到快速進展;再者,對各個環節、各個實施階段問題的把控不到位,最終會導致工程的成本擴張以及工程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學性。如何有效提高工程效率?如何才能替老板最大化控制成本?
當大數據+BIM的完美邂逅,讓工程項目變得妙不可言!
BIM 的本質和精髓就是建設信息化過程,是對建設項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數字表達,也是共享的知識源,為項目設施從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決策提供可靠依據的過程,在項目的不同階段中,不同利益相關方通過在 BIM 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職責的協同作業,這其中都有賴于大數據的支撐。
工程造價中,造價人很容易深陷龐大的數據量泥潭而無法自拔,大數據的到來,造價人不但能夠便捷查找自己需要的造價數據,并且在這種技術下,快速分析處理冗亂的數據,從而形成真實可靠的數據庫,再深層次的挖掘研究后,形成一種工作方式,就是所謂的IPD模式。預估概結決中,BIM技術精確計量,提升了工程實施中各個階段的速度與效率,三維可視化監測更是大大減少了建筑質量問題、安全問題以及工程整改,實現對工程項目成本的有效管控。就像“復仇者聯盟”里的幾大英雄,為拯救地球,各自有各自的技能與分工,缺一個都會覺得地球完蛋了。大數據+BIM也是這樣,只有二者分工明確,將各自的優點發揮到極致,才能顛覆傳統的工程造價工作。
建設領域不缺工具,但是缺有用的工具。造價人所要做的就是找到有用的平臺+工具,才能讓自己的造價工作順風順水!
(本文摘自搜狐網站)